濰坊弘潤石化科技感謝信——和利時助力石化行業智能化轉型升級
近日,和利時收到一封來自濰坊弘潤石化科技有限公司感謝信。信中表示,弘潤石化智能工廠項目采用的和利時工業互聯網平臺,將弘潤科技的信息系統融合,進一步疏通數據流程,在項目基建期實現了管理層的高效辦公與現場施工情況的實時監控和調度,以平臺+工具+APP 的創新型技術模式,將新技術與傳統工業進行了充分融合,發揮了創新型智能工廠的實際價值。同時信中還對和利時項目團隊創新方案、精湛的技術水平、優質高效的服務、高度負責的工作態度表示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
強強聯合,共推產業新發展
2020年4月,和利時與弘潤科技簽訂濰坊市弘潤石化中間體原料加工配套項目,實現了在石化行業主裝置業績突破。雙方以此為契機,建立起伙伴關系。2020年5月,雙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聯合創新,提升大型石化聯合裝置的整體運營效率,助力我國石化領域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2020年7月,雙方簽訂創新型智能工廠項目并正式開工?;诖?,也為雙方在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方面長期合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凝心聚力,打造行業新典范
弘潤石化智能工廠項目,由和利時集團旗下杭州和利時自動化有限公司濰坊聯絡處聯合解決方案中心、數字工廠應用部共同協作,是和利時智能工廠重大創新型項目。該項目以和利時工業互聯網平臺為核心,建立全廠數據中心,打造一體化智能管控平臺,有效融合打通了管理層和控制層的數據,并根據各業務部門數據建立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模型,最終實現數據采集、分析、決策的智能化。同時為保障石油化工行業生產安全,建立一體化智能安環監測,智能生成逃生路線,大大增加了工廠生產及員工安全保障。
在項目實施中,和利時項目團隊克服工期緊、疫情等諸多不利因素,各部門通力協作,積極調配資源,經歷了前期調研、需求分析、項目規劃、項目實施、技術開發、調試優化等各個階段,與用戶方共同見證項目每一個里程碑和攻關突破,得到用戶一致認可。
硬核技術,加持智能化推進
建立全廠數據中心,整合數據資源
濰坊弘潤石化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的智能工廠一期項目,是以最新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架構為基礎,采用平臺+工具+APP的創新型技術模式的成功應用。
圖 / 弘潤科技智能一體化平臺登陸界面
智能應用 智能決策
計劃任務管理應用
根據需求給每一個部門、每一個人安排計劃,在日歷上可以隨時顯示調用,實時監控管理調配,并且智能分析出每個人的工作負荷,生成趨勢,并對數據合理調整,給出滿意度,使管理更加的人性化,實現了人員精細化管理。
圖 / 計劃任務
圖 / 負荷分析
內部市場化應用
工廠可以把各個部門、各個單元的產品、銷量、庫存、成本經過數據處理、優化、關聯、分析。智能生成對于產量、收率、原料購入、產品外銷等決策性意見和建議,為企業提供參考。
圖 / 內部市場化綜合分析
安全守護,保駕護航
智能安防管控一體化
利用弘潤科技工廠實景地圖,實現了多圖層一體化的展示效果。在地圖模型上面可展示重大危險源監控、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氣體監測、廢水廢氣排放檢測、消防報警檢測、視頻點位配置、消防設備、受限空間安全作業證和動火安全作業證等功能得圖形化展示。對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氣體風險點進行地圖坐標以及基本信息的增刪改查操作,支持批量刪除以及危險提醒等操作。同時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地圖坐標以及基本信息的增刪改查操作,支持批量刪除以及危險提醒等操作。若工廠出現火災、有毒有害氣體泄漏等等危險狀況,智能生成最優的人員逃生路線。
圖 / 安環總貌
圖 / 安全統計
平臺自主APP,現場掌控
施工人數統計
基于平臺的工具,工廠管理人員通過零代碼的方式組態出施工人數統計應用。在員工進入廠區的時候,通過門禁的人臉識別系統既可以與廠區的人員數據關聯到一起,自動實現按崗位人員統計、按時間、性別、按年齡、按身份統計等,使工廠對于廠區人員信息情況了如指掌。
圖 / PC端掛載效果圖
圖 / 手機端效果圖
生產報表
根據工廠的生產需求,由相關管理人員利用平臺工具通過零代碼的方式從數據點導入、指標公式沉淀、報表自主設計組態出所需要的生產報表應用。在移動端錄入后,到平臺的數據中心統計、分析。最終在平臺應用中展示需要的內容。
圖 / 自主生產報表應用
智慧可視化大屏,智慧管理
通過平臺的整合、優化、分析和決策。最終通過智慧可視化大屏展現安全、環保、能源、計劃、生產、資源、成本、市場等信息,實現智能化輔助決策。
日后,和利時將繼續堅持以創新驅動,秉承“真誠地為用戶設想”的理念,推動用戶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攜手用戶打造行業智能工廠樣板工程。

評論
實力上榜!和利時入選《中國網絡安全行業全景圖(第九版)》多個領域,實現工控安全全覆蓋
和利時收到北京鐵路局關于服務冬奧會、冬殘奧會運輸保障的致謝函
護航京張 共話冬奧——和利時受邀參加《“兩區”建設聽我說》特別篇 “冬奧-亦莊力量”節目
助冬奧 護京張——和利時收到北京電務段的感謝信
3月16日起實施 | 解讀《高速公路交通氣象系統架構及技術規范》